在SiC晶体中,存在多种缺陷,其中一些会显著影响器件性能。主要的缺陷类型包括微管、晶界、多型夹杂物、碳夹杂物等宏观缺陷,以及堆垛层错(SF)、刃位错(TED)、螺旋位错(TSD)、基面位错(BPD)及其混合位错。就密度而言,近年来SiC晶体的质量有所提升,其中微管的密度为1〜10个/cm²,位错密度约为10³~10⁴个/cm²。尽管如此,与Si相比,SiC的缺陷密度依然较高。
微管被认为是大位移的螺旋位错,其中心存在空洞。碳夹杂物则是在晶体生长过程中嵌入的碳尘,导致高密度位错的产生,这些缺陷对器件性能有严重影响。
图1显示了通过KOH熔融蚀刻8°偏角(0001)4H-SiC衬底表面后,在晶体缺陷处形成的凹坑显微照片。位错线垂直延伸,蚀刻后在表面形成六边形凹坑。相对地,基面位错沿(0001)面方向平行延伸,形成椭圆形凹坑。螺旋位错的晶体偏移量存在差异,偏移较大的螺旋位错和混合位错会导致器件漏电流,而大多数小型位错对器件性能影响较小。
图1:通过熔融KOH,在SiC衬底表面形成蚀刻凹坑的照片
图2:基面位错形成堆垛层错
在高浓度n型区域,由于电子和空穴的复合寿命较短,缓冲层或衬底中的空穴密度较低,因此堆垛层错的扩展主要发生在漂移层中。此外,堆垛层错的边界在晶体学上是稳定的(不会移动),因此扩展后的堆垛层错区域通常呈矩形或三角形。
通过优化外延生长条件,可以大幅减少漂移层中的基面位错。如今,采用合适的缓冲层已显著降低SiC外延中漂移层的基面位错密度。
图3:由于离子注入而形成晶体缺陷的TEM图像
在进行离子注入时,SiC会产生晶体缺陷。图3和图4展示了对SiC进行高浓度Al离子注入并退火后的横截面TEM(透射电子显微镜)图像。图3显示了注入Al的区域,存在高密度的黑色缺陷,这些缺陷是由于晶体变形所致。即使经过高温退火,晶体仍未完全恢复。图4放大了缺陷区域,显示了高分辨率的TEM晶格图像。可以观察到周期为1纳米、每四层为一个周期的4H-SiC结构。箭头所指的位置显示插入了一层额外的晶格层,形成了Frank堆垛层错。据悉,注入的Al元素聚集成层状结构,导致堆垛层错的形成。
图4:缺陷处的高分辨率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