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8 英寸 SiC 晶圆制备与外延应用
2024/09/07
返回列表

碳化硅是制作高温、高频、大功率电子器件的理想电子材料之一
碳化硅是制作高温、高频、大功率电子器件的理想电子材料之一,近 20 年来,随着碳化硅材料加工技术 的不断提升,其应用领域不断扩大。目前碳化硅芯片制备仍然以 6 英寸(1 英寸=25.4 mm)晶圆为主,但是行业 龙头企业已经开始开发基于 8 英寸晶圆的下一代器件和芯片。本项目联合国内碳化硅产业链上、下游龙头企业, 推进 8 英寸碳化硅芯片国产开发,尤其是关键的晶圆制备和外延应用环节。本文采用扩径生长制备了 8 英寸 4HSiC 衬底,其平均 BPD 密度低至 251 cm-2,平均 TSD 密度小于 1 cm-2,实现了近“零 TSD”和低 BPD 密度的 8 英 寸衬底,可以满足生产需要。采用国产 8 英寸外延设备和开发的工艺包,实现了速率为 68.66 μm/h 的快速外延生 长,厚度不均匀性为 0.89%,掺杂不均匀性为 2.05%,这两个指标已经达到了 6 英寸外延膜的优良水平,完全可 以满足生产需要。与国外已发布的 8 英寸结果对比,厚度和掺杂均匀性均优于国外数据,而缺陷密度只有国外数据的 1/4。设计和实施了多片的重复性试验,验证了其稳定性。

0 引 言 

第一代半导体发展至今,硅晶圆已经从 8 英寸(1 英寸=25.4 mm)发展到 12 英寸为主,更大的晶圆尺寸 意味着单片晶圆所能够制造的芯片数量更多,由于边缘损耗减少,尺寸越大,晶圆的利用面积和利用率 也越大,单芯片成本降低。第三代半导体也不例外,碳化硅(silicon carbide, SiC)材料从 2 英寸、3 英寸、4 英寸到 6 英寸的发展历程,已经证明了扩大尺寸可以显著提升SiC芯片和器件生产的经济性,目前碳化硅 产业已经在推动开发 8 英寸晶圆,晶圆直径增加 50 mm,晶圆面积增加 78%,切出的芯片数提升将近 90%。 

SiC作为第三代宽禁带半导体材料的典型代表,具有高临界击穿场强、高热导率、高电子饱和漂移速 度、大禁带宽度、抗辐射能力强等特点,能够满足下一代电力电子装备对功率器件更大功率、更小体积和高温高辐射等恶劣条件下工作的要求,有缩小尺寸、减少功率损耗和降低冷却要求等优点。碳化 硅已经成为电力电子中高端应用必不可少的材料,在新能源汽车、光伏、储能、轨道交通、智能电网等 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在过去几年中,电动汽车的普及推动了SiC功率器件持续供不应求。目前的SiC功率器件主要由直径 6 英寸的晶圆来生产,主流外延厂商6英寸外延片的出厂标准为:厚度不均匀性不大于3%,掺杂不均匀性不大于6%,三角形和掉落物缺陷密度不大于0.5cm-2。 

SiC行业头部公司一直在研究开发 8 英寸SiC晶圆。国外Cree公司(现改名为Wolfspeed)和II-VI  Incorporated公司(现改名为Coherent)在 2015 年分别展示了 8 英寸SiC晶圆,2022 年Wolfspeed全球首家一体化 8 英寸SiC芯片工厂启用,而在欧洲,由工业界和学术界的 27 名合作伙伴组成的欧洲SiC 8 英寸试生产线项目REACTION(euRopEAn siC eighT Inches pilOt-liNe)于 2022 年开发出了用于生产功率 器件的 8 英寸SiC中试生产线,该项目采取了分步开发的策略来推进 8 英寸SiC晶圆,低质量机械级晶 圆用来支持开发与 8 英寸晶圆尺寸兼容的产线设备,测试和优化生产线中不同生产工具的处理能力;高 质量工艺级晶圆用于生长外延膜,开发和优化外延过程工艺参数,并最终生产功率器件。项目在LPE研发 的水平式商业 8 英寸机上进行了外延生长,生长的外延膜指标如下:厚度不均匀性为 2.1%,浓度不均 匀性为 3.3%。可以看出,外延膜的不均匀性已经达到商业可用的水平,获得了一个很好的进展,但是缺 陷率高达 3.05 cm-2,其中杀手缺陷密度高达 1.35 cm-2,尚不能满足后端芯片商业化量产制造的需求。 

在国内 8 英寸SiC晶圆开发上,从 2021 年开始截至到 2023 年底,山东大学、北京天科合达半导体股 份有限公司(简称“天科合达”)、山西烁科晶体有限公司(简称“山西烁科”)、广州南砂晶圆半导体技 术有限公司(简称“南砂晶圆”)等超过 10 家公司和研究机构先后发布了 8 英寸导电型 4H-SiC衬底晶圆,也对 8 英寸长晶炉热场进行了分区模拟研究,从表 1 的对比中可以看出,尽管相对国外研发 时间较晚,但是国内在 8 英寸晶圆研发的公司数量和速度上已经在快速赶超国外。图片

在SiC的 8 英寸外延环节国内也发展迅速,厦门大学于 2023 年 3 月发布了 8 英寸 4H-SiC外延成果,厚度和掺杂浓度不均匀性分别为 2.3%和<7.5%,表面缺陷密度<0.5 cm-2。从表 2 中数据(截至 2024.1.1)同样可以看出,国内在 8 英寸SiC外延这个环节也在迅速发展。

图片

但是国内缺乏类似REACTION的上、下游的产业协同,而广东天域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广 东天域”)联合了衬底、设备和芯片器件上、下游公司在这个方面进行了一些努力和尝试,力图推进中国 的 8 英寸SiC更快的产业化发展。本文概述了广东天域联合南砂晶圆、芯三代半导体科技(苏州)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芯三代”)和清纯半导体(宁波)有限公司(简称“清纯半导体”)等上、下游企业,在 8 英寸SiC生产线的不同环节上所做的开创性的推进工作,介绍了 8 英寸SiC从晶体生长、晶圆切片和抛 光、外延膜沉积到芯片制造的测试情况,结果表明国内在这个领域已经在快速赶上国际先进水平。

1 、8 英寸 4H-SiC 晶锭生长 

8 英寸SiC的制造难点之一在于晶锭生长,由 6 英寸扩径到 8 英寸,晶锭生长的难度会成倍增加。8 英 寸籽晶质量要求更高,同时需要解决大尺寸带来的温场不均匀和气相原料分布和输运效率问题,以及应 力增大导致晶体开裂等问题。本文中的 8 英寸 4H-SiC衬底晶圆由南砂晶圆制造。SiC单晶生长采用主流 的物理气相传输(physical vapor transport, PVT)法,生长系统包括加热系统、冷却系统及石墨材料组成 的热场区,典型的生长示意图如图 1 所示,把SiC粉料放在温度较高的石墨坩埚底部,在惰性气体环境, 生长压力小于 30 mbar(1 mbar=100 Pa)的条件下,加热至 2200 ℃以上,SiC粉料升华分解为Si、SiC2 和Si2C等气相组分,在温度梯度的驱动下气相组分向温度较低的置于坩埚顶部的籽晶输运,在籽晶表面处 于过饱和状态的各气相组分重新结晶从而生成SiC晶体。南砂晶圆基于自主研制的新一代 8 英寸SiC长晶 炉,通过多次迭代优化,实现了对大尺寸生长体系的温场和流场的优化设计,结合自主扩径获得的高质 量 8 英寸 4H-SiC籽晶,在晶体生长过程中通入合适比例的氮气,生长出了高质量的 8 英寸导电型 4HSiC单晶,晶锭表面光滑平整,无多型夹杂。

图片

2 、SiC晶锭到 8 英寸衬底晶圆的制备 

8 英寸SiC的制造另外一个难点是衬底切割加工,切割过程对衬底片的最终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 用,越大尺寸切割应力、翘曲的问题越显著,切割关键点包括晶体取向、产量最大化、材料损失和加工 成本最小化、低缺陷表面等。生长得到的晶体经过滚圆、磨平面整形后,获得标准直径的 8 英寸导电 型 4H-SiC晶锭,之后采用多线切割机进行切片,得到原始晶圆。然后对其进行机械抛光和化学机械抛 光,获得厚度 500 μm的低粗糙度 8 英寸导电型 4H-SiC衬底,如图 2 所示。其中部分加工工具必须重新设 计,所有用到的工具都需要按照 8 英寸要求对工艺参数进行微调,以确保晶圆质量。从图 2 中可以看 出,8 英寸 4H-SiC衬底呈均一的棕黄色,结合拉曼测试,表明衬底晶圆中无 6H和 15R-SiC等多型夹杂, 4H晶型比例 100% 。

图片

南砂晶圆已经向广东天域交付了多批次的 8 英寸衬底片,从表面形态和电学角度对衬底片进行了表 征,用FlatMaster 200 测量的交付晶圆的平均厚度为 500.8 μm,表明切片工艺提供了良好的晶圆间重复 性;片内总厚度偏差(total thickness variance, TTV)的平均值约为2.4 μm;交付晶圆的平均翘曲度为 7.1 μm,能够满足后续生产设备的基本要求。通过非接触图谱系统LEI 1510 测量的晶圆电阻率,交付晶圆的 平均值为22.8 mΩ∙cm,在 15~25 mΩ∙cm的目标范围内,片内偏差小于 3%。湿法腐蚀是一种快速、有效的 测量衬底中的位错缺陷分布的方法,被业内广泛采用。南砂晶圆研究团队使用熔融KOH对制备的 8 英 寸导电型 4H-SiC单晶衬底衬底进行选择性蚀刻,腐蚀温度 450 ℃,腐蚀时间 40~50 min。由于腐蚀速率 的各向异性,缺陷位置会形成规则形状的腐蚀坑,螺位错(threading screw dislocation, TSD)的蚀刻速率 比刃位错(threading edge dislocation, TED)高,使得TSD的腐蚀坑比TED更大,从而可以根据显微镜图像很容易地对二者进行区分,混合型螺位错(TMD)算作TSD,而基平面位错(base plane dislocation, BPD)呈典型的贝壳形可以很容易地识别计算出来。在合适的腐蚀条件下,SiC晶圆Si面的位错缺陷腐蚀 坑形状清晰,尺寸适中,完全显露且没有交叠。将腐蚀后的晶圆用沸腾的酒精和蒸馏水反复清洗,擦干后进行测试。采用位错瑕疵检测仪(型号LFMSiC)自动识别统计不同类型位错对应的特征腐蚀坑数量, 设备可以准确的识别各类型位错,并经过人工对视觉识别系统的结果进行了复核确认,确保目前方法结果的可靠性,从而得到 8 英寸4H-SiC衬底晶圆的TSD和BPD密度及分布情况,如图3所示,平均BPD密度为251cm-2,平均TSD密度小于1cm-2。实现了近“零TSD”和低BPD密度的 8 英寸导电型4H-SiC单 晶衬底晶圆制备。

图片

3、8 英寸晶圆上生长 4H-SiC外延层及重复性研究 

与Si器件不同,SiC器件不能在晶圆上直接制作,而是需要在SiC晶圆上沉积生长外延膜,利用外延膜 制作器件,因此SiC外延在产业链中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位置。本研究的 8 英寸晶圆上同质外延生长实验 是在天域半导体在其位于东莞的实验室中进行的,采用的设备是芯三代公司开发的、6/8 英寸兼容的SiC 外延CVD设备,采用的晶圆是南砂晶圆提供的 8 英寸n型 4H-SiC晶圆。在本研究实施之前,天域已经在该 设备上完成了 6 英寸外延的调试和生产,之前的研究和生产实践已经证明了设备在 6 英寸碳化硅外延 上的良好表现。芯三代协助天域半导体对该设备进行了 8 英寸的升级,对温场和流场耗材部件进行更新 和放大。设备属于垂直进气热壁式,同时配备高速晶圆旋转技术。外延前先用H2 和HCl气体进行刻蚀和表 面准备,外延生长温度为 1600 ℃左右,生长气体为三氯氢硅(SiHCl3)和乙烯(C2H4),掺杂气体为氮气。

本研究在 8 英寸晶圆上实现了速率为 68.66 μm/h的外延生长,获得了标称厚度为 11.44 μm、掺杂浓度 为 10.50×1015 cm-3 的外延层。用红外快速傅立叶变换光谱(FT-IR)法测量外延层的厚度,汞探针法测量掺杂浓度,原子力显微镜(AFM)检测外延膜的表面粗糙度,Sica88 表面检测系统观测表面缺陷情况。图 4 和图 5 分别显示了8英寸SiC晶圆上生长的外延层的厚度和掺杂浓度沿径向分布图。外延层厚度的平均值为11.44 μm,标准偏差为0.10 μm,用标准偏差和平均值之比评估的厚度不均匀性为0.89%。外延层掺杂浓度的平均值为 10.50×1015cm-3,标准偏差为0.22×1015cm-3,掺杂不均匀性为 2.05%,AFM表征结果显示表面均方根粗糙度为 0.162 nm,三角形+掉落物缺陷密度为 0.11 cm-2,与外延片出厂标准对比可以发 现,本实验结果的不均匀性和杀手缺陷密度都优于表 2 中发布的 8 英寸外延片数据,也达到了 6 英寸优良 外延片的水平,完全满足大批量出货要求的指标。

图片

图片

为了进一步考察 8 英寸晶圆上外延生长的重复性和稳定性,本研究采用同一个菜单,在完全相同的 外延条件下进行了重复性试验,进行了另外 2 次重复性外延生长,重复性结果如表 3 和表 4 所示。从表 3 中可以看出,膜厚和掺杂浓度片间不均匀性分别为 4.25%和 4.11%,目前行业还没有对 8 英寸外延片的片 间不均匀性建立通用的要求,可供参考的 6 英寸外延片的片间不均匀性要求为:厚度 4%,浓度 6%。考 虑到 8 英寸外延片处于研发阶段,通常对其要求会低于 6 英寸外延片的通用生产要求。对比之下可以发 现,本研究的结果数据中,8 英寸外延片掺杂浓度的不均匀性 4.11%已经达到 6 英寸的生产要求 6%,而 膜厚的不均匀性 4.25%超出了 6 英寸的生产要求 4%,还需要继续提升,但是重复性已经达到很好的水 平。从表 4 可以看出,三角形+掉落物缺陷密度的 3 片平均值为 0.12 cm-2,完全满足 6 英寸外延片的三角 形+掉落物缺陷密度不大于 0.5 cm-2 的通用出货要求。因此可以初步得出结论,本研究下 8 英寸外延重复性良好,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可以进行大批量试生产和进一步量产研究和优化。

图片

图片

按照韩跃斌等的分析,垂直式外延设备的流场由于分区喷淋匀气后进气而容易实现高均匀性,温 场因为分层多区补偿而容易获得高均匀性,放大到 8 英寸后优点得到很好的保持,因此 8 英寸外延延续 了 6 英寸的高均匀性;而喷淋头内部的冷却系统确保了顶板温度远远低于杂晶SiC的生长温度,从而最大 限度减少沉积物产生,结合高速旋转对少量产生的颗粒物的甩出效应使得掉落物缺陷以及掉落物导致的 “带头三角缺陷”不容易形成,结合起来使得杀手缺陷密度大幅降低,同时维护周期大幅延长,更适合 大规模量产的需要。 

3、芯片产品线上的初步操作和设备兼容性测试 

晶圆的一些特性如厚度和电阻率波动、弯曲度、边缘裂口和表面缺陷,可能会严重影响甚至损坏芯 片制造生产线上的一些工具,所以必须要做提前的兼容性测试。8 英寸SiC外延片被送往清纯半导体公 司,用以对 8 英寸SiC芯片生产线的生产工具进行操作和兼容性测试。经过测试和改造,最终验证了生产 功率器件所需的主要设备都可以处理 8 英寸SiC晶圆,如自动检查工具、光刻步进器、离子注入机、热处 理机和氧化炉、用于沉积电介质和金属膜的反应器、湿式刻蚀机等。这些改造和验证的成功是朝着实现 产业化量产迈出的重要一步。兼容性测试在边缘区域发现了工具内的对准问题,自动电子显微镜检查发 现缺陷,通过分析缺陷的类型和位置发现了晶圆制造过程中的切片和抛光步骤中的一些不足之处,信息反馈到南砂晶圆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 

5、结论 

实现高质量 8 英寸SiC晶圆制造和外延生长是推进下一代大尺寸功率器件生产的基础性的一步,本文 概述了在广东天域的协调下,8 英寸SiC晶圆工业试验线的建立和进展。用新型PVD长晶炉扩径生长得到 晶锭,经过切磨抛得到 8 英寸SiC衬底晶圆。测量结果证明,8 英寸SiC衬底晶圆平均BPD密度低至 251 cm-2,平均TSD密度小于 1 cm-2,实现了近“零TSD”和低BPD密度的 8 英寸衬底,已经可以满足外延和 芯片加工生产要求。采用垂直式SiC国产外延设备,在天域半导体实验室中对南砂晶圆公司研发的国产 8 英寸晶圆进行了外延生长,实现了速率为 68.66 μm/h的快速外延生长,厚度不均匀性为 0.89%,掺杂不均 匀性为 2.05%,这两个指标和缺陷密度已经达到了 6 英寸外延膜的优良水平,完全可以满足生产需要。与 国外已发布的结果对比,厚度和掺杂均匀性均优于国外数据,而缺陷密度只有国外数据的 1/4。重复性试 验的结果发现,本研究下 8 英寸外延重复性良好,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可以进行大批量试生产和进一步量产研究和优化,为芯片生产线生产工具使用 8 英寸晶圆进行了测试和改进实现了 8 英寸兼容性。这项 研究工作为推动 8 英寸SiC晶圆大规模芯片制造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本研究证明了SiC全产业链的设备 和材料国产化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 6 英寸产业化数年的追赶之后,国内企业在 8 英寸SiC产业化上 已经迎头赶上,在晶圆制备和外延环节已经比国外做得更好。 

SiC产业向 8 英寸转变的核心目标是降低成本,扩大应用,目前 8 英寸SiC的晶圆制备和外延应用研 究已经解决了从无到有的问题,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将是继续优化,在大批量生产 中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同时,需要在后续的芯片制造环节上继续进行 8 英寸批次试验和量产,从而发现 材料和设备的改善点,进一步提升稳定性和降低缺陷率,研究设备的重复性,持续进行工艺优化,推进 8 英寸SiC外延的快速产业化和国产化,推进整个产业向大尺寸跃升。


来源:人工晶体学报


来源:中国工陶


上一篇:晶圆背面减薄工艺下一篇:事关碳化硅,这种核心材料发展有何战略?

电话:0731-84014946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高新开发区新长海尖山科技园1栋5-204    网址: www.csgqet.com


Copyright © 2024  版权所有:长沙光祺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 湘ICP备2024084183号    


  • 首页
  • 联系电话
  • 返回顶部